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宗教工作宗教工作
佛教的素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6-28作者:来源:点击: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素食作为饮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光彩四溢,历久弥新。
中国人食素的观念从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深入人心。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中亚、西亚带入我国许多蔬菜瓜果,丰富了素食的原料品种。而后来石磨的推广和豆腐的问市,为素菜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基础。曹魏时代上层社会自奉节俭,和两晋时期文人学士崇尚清淡、断绝肉食的思想观念,对素食形成社会风气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得原来零星的、间断的、不成体系的素食文化,很快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唐宋以后,素食得到了飞速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养生文化的基本要素。
汉传佛教与素食文化有着独特且密不可分的渊源。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尊重生命的观念、慈悲为本的教义、不杀生的戒条以及慈悲之怀、泽被众生之情、受到了广大信众的普遍赞颂,也极大地推动了素食文化的发展。《楞伽经》云:“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是故菩萨不应食肉。”“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利自他不应食肉。”《涅槃经》中也说:“莫食肉、莫饮酒,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佛教的持斋茹素,乃至护生放生,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这也正说明佛教是以清净的心灵、彻底的方式来尊重众生生命。
公元517年,中国佛教历史上开展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法会。深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亲自主持佛教界就有关制断酒肉的戒法进行了论辩与抉择。之后,国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颁布了制断酒肉的禁令,从此素食逐渐成为中国汉传佛教修行与生活中的基本定制。佛教僧徒把戒杀生与素食联系起来,衍化出僧寺禅院的“香积厨”“伊蒲馔”。受佛教轮回因果、敬天惜福、惜命惜物的观念影响,反对饮酒,禁止吃肉及五辛等,最终发展出特有的佛教素食文化。
东南佛国杭州,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谓。“天下户口,几去其半”,南朝时僧人众多使得素食迅速发展,以“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为盛事。至此,食素成为汉传佛教的明显特征。
新时代,素食不再是持斋念佛的专利,它同时有健康、环保、慈悲、和平的理念,调解身心、明心见性。素食的真意表达为:慈悲为怀,尊重生命,心中有素,身体康健;不沉迷于美味佳肴,对自然的馈赠持以感恩之念,反省言行,精进自身。
素养静,静定生慧。在素食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品味生活。
|
|